向导

如何看待lovelive的成功?

最佳回答
灼灼
灼灼 2019-07-16

lovelive的成功不仅仅是lovelive本身的优秀,也是这个项目正好赶上了一个适合的时代。

以上帝视角回溯,我们会发现:2008年似乎是日本动画热门题材分水岭的一年。

在这一年的TV动画BD销量排行里。前十位分别是:

1、《超时空要塞F》

2、《反逆的鲁路修 R2》

3、《机动战士00第二季》

4、《CLANNAD AS》

5、《黑执事》

6、《强袭魔女》

7、《水星领航员第三季》

8、《魔法禁书目录》

9、《神薙》

10、《龙与虎》

扩大一下榜单,前三十位里我们还能看到文艺现实向的《交响情人梦》、只有第一集真正给力的《食灵:零》、用荆棘捍卫理想的《图书馆战争》、已经出了第六部的《夏目友人帐》以及如今赫萝女儿都出来搞续篇的《狼与辛香料》。

无论是卖CD的超时空要塞,卖模型的万代,还是卖腐卖裤裤卖日常的《黑执事》《强袭魔女》《水星领航员第三季》。都倾向于讲一个传统型的完整故事,用相对完善的背景设定与世界观,搭建起供角色们活跃的舞台。观众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不会忽略对舞台的关注,甚至舞台搭建的是否合理美观也是讨论的热门话题。

到了2016年,再去看销量榜的话。前十位是:

1、《阿松》

2、《LoveLive Sunshine》

3、《终物语》

4、《排球少年第二季》

5、《请问您今天要来点兔子吗第二季》

6、《B-PROJECT》

7、《为美好的世界献上祝福》

8、《超时空要塞△》

9、《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

10、《一拳超人》

类似2008年的传统型故事依旧存在,不过基本退避到了前三十这个集团,且数量大大削减。例如《苍穹的法芙娜EXODUS 第二季》、《机动战士高达铁血的奥尔芬斯》、《JOJO奇妙冒险不灭钻石》、《代号D机关》等。

这份榜单的前十无疑也是优秀的作品,但作品的整体结构已经变成了以角色为核心。阿松、物语这些不必提,一拳也是绝对突出角色的作品。就连超时空要塞系列的《超时空要塞△》。观众也不再像以前的作品那样,会热衷的谈论机设和战斗场面(虽然△的战斗场面比F好了不少)。而是把注意力都放在ギリギリ爱去了。

与九年前相比,榜单中变化最大的要数《LoveLive Sunshine》与《B-PROJECT》代表的偶像番异军突起。无论是男性向还是女性向,偶像要素一改以往“只能作为作品的一个子要素”(比如《白色相簿》)的印象,不仅成为了类型作品,还屡屡能在榜单上占据醒目的位置。

我们喜欢偶像的源头,是因为人类对美欣赏的天性。看看欢乐美好的女孩子在舞台上蹦蹦跳跳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也许是日本经济几十年来持续的走低,也许是少子化的愈演愈烈,也许是因为金融危机,311大地震后人们比以往更加需要治愈。也许是AKB48和《偶像大师》已经为这个领域积攒了足够大的基本盘。总而言之,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之后,

ACG中的偶像要素就这样突然爆发。2008年,AKB48发布首张专辑。2010年,《LoveLive!》开始企划,《歌之☆王子殿下》本篇发售。2011年,老牌偶像游戏《偶像大师》动画化,《歌之☆王子殿下》动画化。2012年,《Aikatsu!偶像活动!》动画化。2013年,《LoveLive!》动画化,《LoveLive!学园偶像祭》开始运营。2014年,《Wake Up,Girls!》播出。2015年,《B-PROJECT》开始企划,《偶像大师灰姑娘女孩》动画化。2016年,不仅偶像番多达十几部,《LoveLive!》也完成了缪斯向水团的更新换代。

细究起来,这个时代的偶像和我们父母,甚至80后群体所记忆的偶像都不相同。他们不再是偶尔出现在电视节目或者报纸新闻里神秘高贵的存在,而是试图与观众的人生合二为一。有人说,“偶像是对理想人生的剧透”。对于传统型大众偶像来说的确如此,观众仰望他们的优秀,并且他们的成绩中汲取自己的动力。但对于《LoveLive!》、《偶像大师》、AKB48乃至“初音未来”这些新时代偶像,重点则在于一个“养成”。观众不是被动等待偶像的信息,而是通过各种方式与偶像建立互动关系。过去,作为没背景的FANS,你想和周杰伦握手,只能买下演唱会第一排的座位,期待着演出过程中有幸参与到歌手与观众的互动环节中。现在,只要你买到握手券,就能平等的获得和小姐姐握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过去,如果不是大触,面对着自己喜欢的二次元角色,只有排队去同人展上买本子的份。现在,只要有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力,那么用现成的材料填词编曲,设计一场演出并没有门槛。并且,各大厂商还贴(骗)心(钱)地推出了各种手游,让信者可以极为方便的和小姐姐们天天相伴。

养成型偶像能跳出传统型偶像的框框自成一系的根本原因,在笔者看来,还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渠道和作品的表现形式大为扩展所致。在报纸杂志和电视统治媒体的时代,即使日升、Lantis、G'smagazine有心,也搞不出《LoveLive!》。因为没有把海量的情报直接推送到观众那里的条件。也就没法形成强互动,谈不上参与带来的“养成感”了。

但偶像题材的成功却不都是动画的功劳。以《LoveLive!》为例,我们能清晰的看到:2013、2014、2015连续三年的《LoveLive!》TV动画及剧场动画连击只是这个企划胜利的原因之一。

宽叔企划的偶像题材动画《Wake Up,Girls!》在初期成绩不错的情况下,被《LoveLive!》远远抛开并不是动画做的不行。而是手游、CD、漫画以及LIVE这些没钱跟不上。造星无疑是个大把砸钱又大把收钱的生意。2013、2015两次冲进TV动画销量前三的《歌之☆王子殿下》,2016排名第六的《B-PROJECT》还有今年1月新番《偶像选举》皆是动画、游戏、CD多管齐下的企划。

偶像动画的火热与动画业本身的关系并不大。只是庞大的企划中有关于动画的一块,在交互式的营销和推广中动画和企划一起火了起来(并且企划方资金多多,制作水平自然也有保障)。不过,偶像题材的火热依旧能证明一些东西——现在的观众,对动画中角色本身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对于动画其他部分的兴趣。

这里推荐使用OurPlay加速器来游玩Love Live学园偶像祭日服,OurPlay不仅提供免费的游戏加速,OurPlay还会自动配置谷歌GMS服务套件,无需借助谷歌安装器,解决所有安卓手机GMS套件缺失问题,玩遍需GMS服务支持的游戏和应用! 赶紧下载OurPlay体验吧!

点击下载:【下载OurPlay免费加速】

webbanner3.png

其他回答

作为一个16年才入坑的萌新,说一下我的观点,希望大佬不要来喷我?。我不知道楼主说的lovelive的成功指的是μ's这个比较出名还是这个企划赚到钱了,所以我回答的是前者,后者很简单,一个偶像团体一旦被人熟知,随便出点周边就能赚钱。lovelive最初的组合μ's是根据企划从模特,声优,歌手等行业中挑选出9个人进行二次元和三次元共推的偶像团体。当初一单的发行量不好,甚至可以说很不好,总共只卖出三百多张专辑。要知道日本的企划是会根据市场的反应来做出调整,包括团队人员的变动,甚至如果反响太差会终止企划。我在b站上看过一个比较早期的视频,那时候μ's成员参加一个采访,主持人问她们的愿望是什么,有的说希望能有属于自己的应援棒,有的说希望能动画化,有的说希望能出自己的手办,而这些全都成为了现实。5年,从最初的不被人看好,到最后巨蛋万人合唱,这是一个奇迹,而她们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回到企划的问题上来,μ's是在16年的4月1号举行final演唱会,为什么会在人气最高的时候选择退出,我看到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组内的成员年龄都比较大了,要知道一场演唱会跳下来对身体消耗很大,她们的身体很难吃得消。不说解散我觉得是给粉丝留一点希望吧,但事实所有人都清楚。15年底lovelive退出了水团,16年暑假lovelive sunshine动画第一季推出,其实我觉得水团这个定位还是很尴尬的,因为官方是想把水团和μ's分开的,但在动画中又把两者扯上关系。除了水团,貌似最近又推了一个团体出来,这是我觉得最不好的地方,我们还没有完全接受水团,你又推一个,而且人设跟N卡一样,未免吃相难看了点。说了这么多,我最后只想说的是,lovelive的成功是因为她们带给我们所有拉拉人希望和努力下去的信心。μ's forever?

那个,安利一个b站的视频,搜索【细数μ's的历程】24最终回 主要可以看看最后一部分up主自己说的话,比我说的要清晰可靠很多。

典型商业项目,本身企划上就是为了赚钱。

老实说,LoveLive不赚钱我才觉得不正常呢。

揭育庚 揭育庚 2019-07-16

无可否认,《LoveLive!》过去两年几乎占领秋叶原,各大型活动都会有它的身影,知名度想不高都不行。只是,把《LoveLive!》解释成“用大量资金聘请商业高手造**气”,似乎难以说明 LoveLiver 的独特生态。营销的预算是多,但也得消费者买单才行,尽管不少人都说宅的消费很不理性,也解释不到为何是《LoveLive!》,而不是迷其他作品。

尽管《LoveLive!》是日本动漫的领域,但众所周知,《LoveLive!》并不止在日本拥有高人气。 LoveLiver 偏布大陆、港台、新加坡、南韩,甚至是美国。首先要解决对 LoveLiver 最大的误解:LoveLiver 的行径之所以很难有系统地理解,是因为 LoveLiver 根本不是一种人,而是很多种人。《LoveLive!》作为一个跨媒体计划,令主攻不同娱乐平台的人走在一起,统一成为“LoveLiver”。

1|沟通系统:“扩大受众”和“深化受众”

不同的媒体和资讯环境,拥有不同“架构”。这些架构造就了一批共享相同“世界观”的群众,建立出独特的“生态系”。

我们生于多元化的网络社会,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重世界观。例如智能手机的社交程序是一个世界,“滑动屏幕”等于“向下”等于“刷”,想返回要按左上角(或右下角);而书本是另一个世界,阅读的时候“文字的时间”的呈现方式是“由上而下”或“由右至左”;影片又是一个世界,它可回溯、可停顿,在“潜入”这些世界时,我们几乎跟物理世界隔绝,遵从截然不同的操作法则。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与“世界”并非没有交集。现实世界的“向上”和手机世界的“向下”是同一回事;在手机上看电子书,左右滑动等于“翻页”。而“资讯”,就在这些连接世界与世界之间的“界面”不断穿梭。日本的亚文化产业,越来越重视跨媒体,尽可能“扩大受众”以及“深化受众”。除了改编作品大幅增加,原创动画也会同时推出漫画版、小说版、广播剧版、角色歌、电视剧、真人电影、手机游戏、手提游戏、电脑游戏等等。渐渐地,开始有人初次接触同一部作品,是在不同平台发生的。

“扩大受众”的例子:有人多数看小说,他也有机会接触《凉宫春日系列》;也有人多数看动画,他也会看《凉宫》的动画版。同一部作品在不同媒体(世界)存在,于是两种世界的人都有机会接触,《凉宫》的受众规模因而增加。

“深化受众”的例子:我只看过《凉宫春日系列》的小说,然后跟一个只看过动画版的人交流。他没听过阿虚一些动画删减了的吐槽,我也没见识过动画的“凉宫舞”,于是我与他就分别补完了动画和小说。两个世界的人相遇、以世界间的重叠点(界面)沟通,发现对面世界的未知领域,激起彼此的好奇心,继而进行“再消费”。

以上可见,“扩大受众”是商品发行的霰弹枪式战略,尽可能让所有媒体(世界)的受众接触同一部作品,是生产者、销售者和营运者的功劳;“深化受众”则是以“作品”为两个世界的“界面”,令两边的人主动踏入彼此的领域,是消费者间口传式的传播。一直以来,针对《LoveLive!》的文章都只提到前者,却没有处理后者。

或许会有人觉得,“深化受众”根本不重要,只要将有钱拼命营销曝光就好;对此,我认为是对“人气”理解的过度狭窄。《LoveLive!》人气的神奇之处,并不在于它的“广度”,而在于它的“深度”。众所周知,LoveLiver 的消费力和热情都非同小可,高到只能以“教徒”来形容。显然,这不是“扩大受众”的框架可以说明的现象。

《LoveLive!》有四大支柱:演唱会(真人活动)、游戏、动画,以及歌曲。演唱会、游戏和动画三者以“歌”为核心重叠起来,三者彼此亦有紧密的连结,有如 Borromeo 之环,而从一个世界过渡到另一个世界,是存在门槛的。

如果我跟一个只看过《全部成为 F》动画的人表示小说比较好看,那人八成都不会去补小说。因为“文字”和“声画”两个世界差太远,“界面”十分薄弱,不足以冲破门槛。一个看惯了纸媒的读者,去阅读内容相同的网媒,也需要很长时间去适应。而《LoveLive!》的特色,就是 LoveLiver 过渡到另一个媒体去享受《LoveLive!》其他商品,几乎是毫无门槛。

1.1|互动与歌曲

《LoveLive! School Idol Festival》虽然有剧情模式,但主要仍然是音乐节拍游戏(俗称“音 game”),对应歌曲的旋律打出相应的拍子。这种强调歌曲与互动的架构与演唱会的模式十分相容。演唱会虽然有“大台”,但气氛也取决于观众与表演者的互动。LoveLiver 甚至会在演唱会做出与“音 game”十分相像、称为“打call”的应援行为,把虚拟游戏和现实活动连结,针对个别歌曲的节奏挥动荧光棒。

1.2|角色与歌曲

和很多手机游戏一样,《LoveLive! School Idol Festival》有收集角色卡片的系统,并用在组成队伍上面。日本亚文化的产业,角色消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点无需赘言。在动画里面,有大量的“角色 Live”的场面、唱出所属的歌曲,以及陪养观众对角色感情的故事。看完动画的观众,可以在游戏里寻找喜欢的角色、回顾相同的歌曲。在玩游戏的玩家,亦可以观看动画里面角色的活跃、回顾取得S等级的歌曲。

1.3|声优与歌曲

日本亚文化的其中一个特色:就是配音员(声优)与角色的同化。观众总是从一个角色认识到一位声优,甚至会用角色的名字叫那位声优。在御宅族眼中,声优与角色是一样的。而《LoveLive!》相当强调“声优/角色”的重叠感。

在真人活动中,声优们都总会扮演起对应的角色,模仿动作、口头禅、服装,强化真人与人物的连结,让参加者兴奋起来。而《LoveLive!》的演唱会,表演者更加会唱出在动画相同的歌曲、跳着相同的舞步,令虚实的界线变得模糊。亦因为这样,要一个从未接触日本亚文化的人迷上《LoveLive!》,是极之困难的。因为他们的世界中,角色和声优的连结十分薄弱,难以引起共鸣。

1.4|当“歌曲”变成“媒介者”

只有“互动”,游戏和演唱会根本无法连结;只有“角色”,虽然角色消费依然有效,但结果只有看过动画的人会玩游戏;只有“声优”,就不可能有演唱会。

唯有加上“歌曲”,才能强化演唱会、游戏和动画三者的重叠。但反过来,如果只有“歌曲”,也难以让资讯有双向的流通。这个名叫《LoveLive!》的系统里面,资讯畅通无阻,而且三者的受众,可以毫无难度地化身成为其余两边的人。商品的内容和感想不断交换、告知、分享,最终令LoveLiver的沟通没有障碍、新的消费没有顾虑、所有娱乐都可以充分享受。一旦其中一个媒体出现新的商品,资讯就会爆炸性地传播,让所有人都知道并且会有所行动。

《LoveLive!》的强大,就在于对应网络社会的生态,以“歌曲”为核心,包揽亚文化圈所有受众的种类,建立有利于资讯流通的媒体架构,令“沟通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日本动画产业四十多年的歌曲传统(アニメソング),在《LoveLive!》产生意想不到的加乘效果。

2|语言力量一:命名与身份

说到这里,应该会有人提出以下的质疑:《THE IDOLM@STER》的商业模式,其实也是大同小异,但先不论人气,支持者的类型根本就不一样,到底两者的决定性差异在哪里?

我认为,最大的分野在于《THE IDOLM@STER》或其他类似作品支持者的“身份”比较模糊。《LoveLive!》的支持者,会自称 LoveLiver(ラブライバー),而不像其他爱好者,笼统地在《LoveLive!》后面加上“粉丝”、“厨”或“迷”等字眼。

别小看称呼,有命名跟没有命名的差异可以非常大。在“国家”这命名出现之前,世上是没有“国家战争”、“种族清洗”和“法西斯主义”的。在这之前,人根本无法将自己人描述成一个国家,因为对应的语言并不存在。“国家”概念的出现扭转了世界观。我不是 Liah Greenfeld 大师,我无法追溯“LoveLiver”的语源。例如在聊天中突然发现:“咦,原来你也是 LoveLiver 啊?”这时就突然产生了一种认同感。

问题是,LoveLiver 并不是一种人,而是很多种人。上述已提到,《LoveLive!》的系统有四大世界,有如日本的神道教,包含了各种类型的亚文化爱好者。这个多元化的群体,最终被“LoveLiver”一词统一成同一种人。喜欢《LoveLive!》的人一多,当中自然存在喜爱自我表现的行动者。当有人开始以“LoveLiver”的名义活动,LoveLiver 就不再单纯是一个称呼,而是变成一个近似于“国家”的身份了。

“身份”就是“同一性”。既然变成身份,对应名号也会变成有意义的载体。LoveLiver 不是一个种族,不能用肤色和 DNA 来识别,只能用行为反映出来。为了取得“身份认同”,让自己“配得起”LoveLiver 这个称呼、让周遭的 LoveLiver 都认同自己、让自己成为支撑《LoveLive!》企划不可或缺的人物,LoveLiver 一直在寻找“自己能做的事”。何况《LoveLive!》的作品本身,就不断强调梦想、努力和羁绊。

于是,LoveLiver对《LoveLive!》的产品、活动和同好间的交流,都会展现出超乎想像的狂热。当然,由于“LoveLiver”当初其实没有特别意思,大家其实都在用自己方式,随机摸索应该做什么才算是 LoveLiver。结果,自然就是有人做出各种“劲爆行为”了。想当然尔,除了 LoveLiver 自身,传媒也是其中一个“功臣”。每当《LoveLive!》活动中出现极具新闻价值的“花生”,传媒一定会说是 LoveLiver 做的,

比起近年已经变得空泛的“御宅族”一词,“LoveLiver”更加具体,更加容易吸引眼球,用来指涉那些疯狂的亚文化迷恋者。之后网民的指控,也离不开“LoveLiver”这个词(例如:“就是因为有你这种人,“LoveLiver”才会被误解!”,而不是“就是因为有你这种人,“otaku”才会被误解!”)。语言的力量,绝对是不容小觑的。例如下图是日本网友整理出来的 LoveLiver 恶行,指称那些让人困扰的都是 LoveLiver ,和一般的动漫迷有所区隔。

3|语言力量二:不可分离的九人

人需要故事,一个身份需要由故事来固定住。游戏和演唱会均没有完整的故事,歌曲或许有,但过于零碎杂乱,于是动画版就担当故事的提供者、制造“感动元素”的装置。《LoveLive!》动画版无疑对 LoveLiver 产生巨大影响,《LoveLive!》人气的爆炸性增长,也是在动画版开播之后才发生的。

当中最强而有力的口号,莫过于“我们必须九人一起”。第二季的催泪场面,也是以这个口号为核心。如果不是九个人,μ’s 不如解散算了。自此之后,很多作品都会出现的“党派斗争”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所有人气投票都变得没有意义。“党派”并没有消失,但不存在竞争意识,星空凛党跟东条希党可以和睦共处。LoveLiver 总会说:“九人一起才是整体,单论个别成员的人气高低有什么用?”

在消费方面,商品也强调“九人”的套装,诱使消费者出钱集齐全套。剧场版不但因应放映日子赠送九款卡片,还有九张 SR 卡随机抽一枚。换言之,要全部齐集,就得至少要入场九次。刚上画时LoveLiver已经多次被目击完场仍然不离座,因为他们已经买了下一场,甚至是下下一场的戏票。

跟永无止境的角色/卡片收集不同,“九人”表面看来是一个很明确的目标。但亦因为明确,在完美地达成之前很难罢手。再加上有一些是随机抽奖,结果投放的资金说不定比其他收集型产品还要多。动画版中对“九人”完整性的执着渐渐潜移默化,移植到现实,变成 LoveLiver 不可或缺的意识形态,“对九人的同时热爱”也纳入 LoveLiver 的身份定义,成为他们的行动纲领。至少在消费和言论方面,这个纲领很明显的反映出来了。

结语

我不是 LoveLiver,甚至对《LoveLive!》占领动漫商品店和秋叶原感到很厌烦,所以难免会有 LoveLiver 质疑我并不理解他们。但要理解凯撒,并不一定要成为凯撒。我作为一个局外人,尝试以“媒体架构”和“身份认同”两个框架,来拆解 LoveLiver 的世界。市场的口味和人的世界观(媒体)一直在变化,同样的招数或许已经不管用。作为受众群的一员,有时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看到什么样的作品,但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才会出现“惊喜”吧。

Deku Deku 2019-07-15

作为妮可推,最爱的就是第五集,不过从中也能看到二次元中lovelive的魅力。那就是九个人对自我的挑战,克服自己的弱点,一步一步成为光彩夺目的偶像。

不论是遭遇减肥危机的果果,在留学和缪斯纠结的小鸟,曾经十分害羞的海未,缺少自信的花阳,童年留下阴影的凛酱,太过于傲娇以至于很难表达真实情感的maki,因为不断转学缺少朋友的希,因为过于追求完美而变得严厉

以至于无法直面内心的绘里,还有在偶像之路孤单前行不断跌倒又爬起的妮可。

没有谁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缪斯最后在lovelive大赛优胜,光彩夺目的背后,是这些一道又一道的坎,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不过好在有朋友的帮助与鼓励,在这个大家庭中,没有人会是孤独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她们内心中的那种坚强,以及对偶像的执着。

"永远不要低估一颗冠军的心",她们拼过,她们赢了,她们俘获了无数loveliver的心。

其实放眼三次元,缪斯的小姐姐们从出道到现在,何尝不是一个催人泪下而又催人奋进的励志故事呢?从一单434,随时会被抛弃的企划,到如今登陆红白,登陆巨蛋,闯进各大榜单,拥有无数loveliver的支持……这不是一个可以预料的事情,这一切只能用"奇迹"二字来形容,想想小姐姐们在3rd上重大发表时候的激动落泪,我想大家大海会体会到她们走过的是怎样一段路程。

爱是永恒的,可惜没有什么是永远的。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因为见证了这段奇迹,收获了这段感动,心里引起了与她们的共鸣,lovelive,缪斯,就是永恒。

舞台终有散场时,然而无论什么时候,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只要想起lovelive,只要想起缪斯,只要想起九个可爱的高中生和九个永远爱不够的小姐姐,我们总会说一句

"爱上你万岁"

无法写更多的东西了,情绪早已经迸发,无论写怎样的文字,怀着怎样的心情。

我只想对小姐姐们说:

我爱你们

文:萌妹骑士

墨辰 墨辰 2019-07-15
相关问答